建筑工業化,進還是不進?
發布時間:2017-08-04
如果讓我尋找2017年建筑業的關鍵詞,那就是建筑工業化;隨著國家和各省市建筑工業化政策的落地,大量的投資正在涌入這一領域,一個新興產業的帷幕正在徐徐拉開。那么,對于想進入建筑工業化領域的企業,需要思考哪些問題?
1-靠產業政策還是塑造產業優勢?在未來的2-3年,建筑工業化政策會為進入這一產業的投資者帶來政策紅利。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國家要求在10年內把房屋建筑裝配比例提高到30%;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已經要求現有建筑的施工中,帶有一定比例的裝配構件;上海及其周邊的PC工廠正滿負荷生產,這就是政策紅利的效應。很多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都有政策支持的影子,但從長遠看,政策支持力度會慢慢減弱,進入者必須努力在政策紅利期塑造產業優勢,使建筑工業化在成本、建造速度、項目管理等方面比傳統建造模式具有更綜合的優勢;否則,建筑工業化就不可能顛覆傳統建筑業。建筑企業進入工業化領域,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很難長遠勝出。筆者最近與一位從事建筑工業化的老總溝通,他坦誠目前某些市場3000元/方的構件價格很難長期持續,構建工廠要努力降低成本,把構建價格降低到目前的50%,才會形成建筑工業化的競爭力,沒有產業競爭優勢,光靠政策紅利,很難支撐建筑工業化的長遠發展。
2-進入的時機是否成熟?進入一個行業的最佳時間點莫過于市場爆發的前夜,既不用為等待市場機會而耗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又能抓住迅速凸顯的市場機會;第一批進入建筑工業化領域的企業已經有近10年的歷史,他們在艱難的煎熬中堅持,長期的虧損考驗著他們的信念和信心,部分企業已經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那么現在時機成熟了嗎?在政策強力推動的今天,任何猶豫、遲疑,也許都會丟失最佳的進入時機。事實上,現在準備進入建筑工業化的企業數量很多,方式多樣,思路不斷創新,再有遲疑,則建筑工業化市場已經萬紫千紅,那時也許太遲。
3-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筆者以為,建筑工業化有兩種思維,部件思維和產品思維,這兩種思維都有企業在嘗試。建筑工業化啟動比較早的遠大住工、迅速發力的中民筑友,都推出了自己的別墅產品,全裝修交付的別墅,每平米3000元左右的定價,他們從建造和居住的角度考慮,全方位思考環境、戶型、裝飾、維保等,這是典型的產品思維。遠大住工的別墅產品,每年銷售近千套,企業已經穩定盈利,同在長沙的中民筑友,也推出了系列別墅產品,同樣供不應求。第二種是部件思維,從樓梯到陽臺這些常見的部件開始,逐步構建完整的部件體系,提高部件的通用性;只有通用、大批量生產的部件,才能形成規模經濟性;沒有規模效應,就不會有經濟效益,這是工業化的基本規律,歐洲國家建筑工業化部件標準化程度達到80%以上,美國市場建筑部件的標準化程度接近100%,正是部件的標準化,提升了建造效率。筆者一位前同事,一點不懂建筑,移民美國,可以從市面上購買各種木質構建,自己搭建出房子,可見構件標準化程度之高。從這個角度看,產品思維和部件思維的企業,在未來的建筑工業化市場中,都有自己的出路,關鍵是品質和成本。
4-如何選擇自己的商業模式?想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在大量投入之前,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某大型央企的二級公司購買3000畝地,做建筑工業化的產業園區,投資數十億;另一個民營企業準備在全國建造100個標準工廠,其單個工廠用地10-15畝,投資控制在2000萬元以內。這是兩種不同的定位和商業模式,前者是多產品、小批量、超大型工廠的模式,后者是標準產品、大批量、小工廠分布廣的模式。哪種模式更具競爭力?哪種模式更有未來?或許前者適合于為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服務,后者適合于為美麗鄉村、小城鎮服務,我們靜待時間和實踐證明他們的成功。
5-建筑工業化企業之間會形成競爭嗎?誰能勝出?毫無疑問,建筑工業化企業間的競爭是必然的,一位在建筑工業化領域經驗豐富的企業領導認為,建筑工業化企業間的競爭會比傳統項目模式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分出勝負的時間更短;有核心技術、裝備、管理、信息化體系的企業可以快速復制,用加盟模式迅速占領市場,如果連鎖加盟模式獲得突破,國內建筑工業化的成功企業不會超過20家;未來建筑工業化領域的競爭將會是品牌、品質、技術、成本、管理、后期服務的競爭;而建立這樣的綜合優勢,則需要企業在前期大量的投入,沒有投入和實踐的修煉,競爭優勢的塑造只能是水月鏡花。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建筑工業化已經成為充滿希望的新業務,大量企業以只爭朝夕的心態,競相進入;但如果沒有長遠的考量、沒有投入產出的系統規劃、沒有產品或部件準確定位、沒有產品與設備的良好匹配,將導致客戶-產品-技術-生產-安裝等體系之間相互脫節,最終的結果顯然是高投入、低產出,即使有最好的政策環境,企業也難以盈利;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有思想、有行動的人,他們才是這個行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