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專題部署。從建筑業視角來看,《意見》通篇貫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生產方式必須實現綠色化的要求,都意味著建筑業必須加快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向生產方式“綠色化”轉變。
《意見》明確將“綠色化”上升到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等高度,同步推進。綠色化就是在價值觀念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要循環、綠色、低碳;在體制機制上,將資源節約、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綠色、循環、低碳是實現綠色化、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據統計,在全社會能耗中,建筑能耗占到近一半,為46.7%。建筑業物質資源消耗占鋼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運輸量的28%。這些材料的生產需要冶煉、熔融、燒結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原料、化工原料,因而建筑業也間接消耗了大量的礦產和土地資源。
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建筑業首當其沖要承擔這樣的使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但從建筑業的產業地位和行業特征來看,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之路的任務卻頗為艱巨。一是建筑業不僅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更是基礎產業和富民產業。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建筑業從業人員達4500萬人,建筑業企業79000余家,完成總產值15.9萬億元,占GDP比例約7%。這也導致了行業一直處于粗放型發展狀態,轉型升級步伐沉重。二是建筑業關聯上下游50多個相關產業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
2013年年初,國務院轉發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城鎮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并設定了“十二五”期間的量化目標:“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而從2014年起,國家在部分符合條件的城市率先啟動了綠色保障房行動,以此帶動全國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2020年全國城鎮保障房中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比例將超過70%。截至2014年1月,全國已評出1446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6290萬平方米,其中設計標識1342項,建筑面積為15014.17萬平方米;運行標識104項,建筑面積1276.07萬平方米。由政府推動的綠色建筑行動已在各地全面開展,建筑業企業如何從低端、高耗、產能過剩的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轉型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轉、如何更快地趕上先行者的問題。
《意見》的發布,讓建筑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轉型中,企業要圍繞綠色建造、綠色施工、綠色建筑作文章。綠色建造,即在規劃、設計階段處理好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融。綠色施工,即要大力推行建筑工業化,這是實現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的重要方式。綠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與自然和諧共生。而在此之前,樹立綠色化發展新思維,將綠色化與企業發展實際相結合,調整企業結構,則是企業面臨的首要任務。